新闻资讯

微组装中的金属壳体气密封装

2025-10-22 18:16:04   

在传感器、军工电子等精密器件的微组装流程中,金属壳体气密封装是决定产品可靠性的 “最后一道防线”。这一环节需将完成内部互联的器件密封于金属壳体内,阻断水汽、尘埃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侵蚀,而一旦封装失效,前期所有组装工作都将功亏一篑。传统封装工艺或因密封性不足、或因热损伤风险,难以适配现代器件的防护需求。精密激光焊接技术凭借可控的能量输出与稳定的工艺特性,成为金属壳体气密封装的优选方案,为微组装产品筑牢长期可靠的防护屏障。

封装之困:传统工艺为何难以守住 “最后防线”

金属壳体气密封装的核心诉求是 “双重保障”:既要实现长期稳定的气密性,又要避免焊接过程对内部精密器件造成损伤。而传统工艺往往在这两点上存在明显短板,成为制约产品质量的关键瓶颈。

环氧树脂胶合是最基础的封装方式,虽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对壳体加工精度要求不高,但本质上无法形成真正的气密密封。水汽会逐渐通过胶层缝隙渗透进入壳体内部,导致电路氧化、芯片性能衰减,对于需长期服役的器件来说,这种 “伪密封” 难以满足可靠性需求。平行缝焊作为常用的金属密封工艺,虽能达到一定气密性,但受电极滚动焊接的特性限制,仅适用于规则矩形等简单结构的壳体,面对异形或非标准尺寸的壳体时,焊缝连续性难以保证,容易出现密封断点。

电子束焊接虽具备局部加热优势,但必须在真空环境下进行,若封装后需向壳体内填充惰性气体,还需额外增加密封步骤,流程繁琐且成本高昂。更关键的是,部分传统工艺加热范围分散,热影响区较大,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易传导至壳体内部,导致芯片、导线等敏感元件因过热而性能受损,给产品埋下失效隐患。

激光破局:金属壳体密封的核心技术优势

精密激光焊接技术通过能量集中性与工艺灵活性的双重优势,精准破解传统封装的痛点,在保障气密性的同时守护内部器件安全,成为微组装末端封装的核心技术支撑。

1. 精准控温:热损伤的 “隔离墙”

激光焊接的能量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能将热量精准聚焦于壳体与盖板的焊接接缝处,使接缝区域的金属快速熔化并融合,而壳体内部及周边区域几乎不受热影响。这种局部加热模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工艺因热扩散导致的内部器件损伤问题,即使是对温度敏感的传感器芯片、精细导线,在焊接过程中也能保持性能稳定。对于含有易损元件的精密器件封装而言,这种 “隔温焊接” 能力是保障产品良率的关键。

2. 形态适配:复杂结构的 “万能缝”

与平行缝焊等受限于结构的工艺不同,激光焊接通过光纤传输与光路调节,可灵活适配不同形状的金属壳体。无论是圆形、异形壳体,还是带有特殊开孔的非标准结构,激光束都能沿着预设轨迹形成连续完整的焊缝,不存在焊接盲区。同时,激光焊接无需电极与工件直接接触,对于尺寸多样的壳体,只需在控制系统中调整焊接轨迹程序,即可快速切换生产,无需频繁更换夹具,大幅提升了非标准产品的封装适配性。

3. 气密可靠:长期防护的 “稳定锁”

激光焊接通过金属自熔融合形成的焊缝,与壳体母材材质一致、结构致密,能有效阻断水汽、尘埃的渗透路径,轻松达到行业严苛的气密性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密封可靠性,激光焊接系统可集成惰性气体保护装置,在焊接过程中向焊缝区域充入惰性气体,避免高温金属与空气接触产生氧化、气孔等缺陷,确保焊缝的均匀性与致密性。经检测,采用该工艺封装的壳体,漏气率可稳定控制在极高的精度水平,满足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长期密封的严苛要求。

实战落地:激光焊接的封装场景应用

1. 军工传感器封装:严苛环境下的防护保障

军工领域的传感器常需在湿热、沙尘等恶劣环境中服役,金属壳体的气密性直接决定其探测精度与使用寿命。采用激光焊接进行封装时,先将传感器组件完成内部微组装,随后将金属盖板与壳体对接,通过 CCD 视觉系统定位接缝位置,启动预设的焊接程序。激光束沿接缝形成连续焊缝,同时惰性气体保护焊缝免受氧化。封装后的传感器经模拟恶劣环境测试,在长期湿热条件下内部无任何水汽侵入,探测信号始终保持稳定,完全满足军工级可靠性需求。

2. 车载电子模块封装:抗干扰的密封解决方案

车载电子模块需抵御发动机振动、车内水汽及电磁干扰,金属壳体封装是实现防护的核心手段。传统封装工艺易因焊缝不连续导致电磁屏蔽性能下降,而激光焊接形成的完整焊缝可构建闭合的电磁屏蔽层,有效阻隔外部干扰信号。在焊接前,通过真空烘箱对壳体进行预处理去除内部水汽,再转入惰性气体环境中完成焊接,既保证了气密性,又避免了内部水汽凝结对电路的影响。该工艺已实现车载雷达模块的批量封装,焊接良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大幅降低了后期维修成本。

3. 工业测控器件封装:长期服役的稳定性支撑

工业测控器件往往需要在厂房的粉尘、油污环境中连续工作数年,壳体密封失效会直接导致器件报废。激光焊接通过优化光斑与焊接轨迹,针对器件金属壳体的接缝特点形成适配的焊缝,确保密封无死角。焊接完成后,结合氦质谱检漏技术进行气密性检测,可快速识别不合格产品,实现质量的有效管控。采用该工艺封装的测控器件,在工业现场长期使用后,内部电路仍保持洁净状态,测量精度无明显衰减,使用寿命较传统封装工艺延长一倍以上。

工艺保障:激光封装的全流程管控

可靠的金属壳体气密封装并非单一焊接步骤即可实现,而是需要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在焊接前,需对壳体与盖板的表面进行清洁处理,去除油污、氧化层等杂质,并通过预处理去除内部水汽,为焊接质量奠定基础;焊接过程中,利用视觉定位系统确保接缝对齐,同时实时监测焊接状态,及时调整参数以规避缺陷;焊接完成后,采用氦检等无损检测方式进行气密性验证,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此外,成熟的激光焊接设备可存储不同产品的焊接程序,当切换产品时,只需调用对应程序即可快速启动生产,兼顾了封装质量与生产效率。

在微组装的最后环节,金属壳体气密封装是产品可靠性的 “终极保障”。精密激光焊接以其精准的热控制、灵活的形态适配与可靠的气密性,破解了传统工艺的诸多瓶颈,成为高端器件封装的核心技术选择。从军工传感器到车载电子模块,激光焊接正以稳定的工艺性能,为各类精密器件筑牢 “防护屏障”,在微组装领域的 “最后一公里” 彰显关键价值,助力高端制造迈向更高可靠性的新高度。

  • 关键词:
  • 微组装,金属壳体,气密封装

相关激光加工案例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客户案例

加工样品

加工样品